饮食是很多朋友生活中的一大爱好,但也有不少朋友深受饮食的折磨,时不时的就胃胀。
可能有些朋友要说: “吃少点不就行了。”
(资料图片)
但有些人,即使吃得不多,也经常出现胃胀的情况。
有一位年轻的患者便是如此,才26岁就有严重的胃病,尤其是每天下午都感觉胃里沉甸甸的,堵得慌。
关键是他的饭量也不大,没有到吃撑的地步,原因则在于不消化,即使吃得少,食物也会在胃里堵着。
在中医中,这称为 “胃痞”。
“痞”就是不通、不顺畅,其实也可以理解成“小痞子”,赖在胃里不走,那就要影响胃的“生意”了。
其实,偶尔出现一两次胃胀,可能就是吃多了撑的,它自己就能恢复。
但是,对于长期的、规律性出现的胃胀,就需要警惕了,是有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,再放纵不管,是会病变成胃癌的。
对于这种胃胀、胃痞,要如何治疗呢?
有一个简单的中成药便很适合,就是“香砂养胃颗粒”,针对舌白、胃寒型胃胀。
它的前身便是“香砂养胃丸”,是由茯苓、白术、甘草、枳实、姜厚朴、姜半夏、木香、砂仁、陈皮、醋香附、豆蔻、广藿香组成,共十二味药。
纵观这12味药,基本都是 健脾、行气、消胀、除湿 的药物。
可能有朋友会问,为什么要健脾?
其实,脾胃不分家,治胃病是离不开健脾的。
脾胃是由经脉连通在一起的,胃负责接纳饮食,脾负责将食物运化为水谷精微,水谷精微伴随着气血的运行,才能为机体供给工作能量。
如果吃得太多,太多的工作量会使脾难以完成。
但如果吃得不多,脾还是完不成工作,那就说明脾虚了,运化不了的饮食便会积攒在胃里,便形成了胃胀。
在“香砂养胃颗粒”中, 白术、茯苓、甘草这三味药就是健脾的好手。
这三味药的主要功能便是健脾补气,就像是给脾加油一样,有了油,脾就有了工作的能源,就能恢复对胃里事物的运化功能。
说完了健脾,就来说说“消胀”。
胃除了接纳饮食外,还主降浊。
食物运化过营养后,还会剩下糟粕,需要用胃气使其降到小肠,再降到大肠,这也就是大便的形成。
由此可见,除了脾胃虚弱、食物难以运化外,胃气不足也会因食物残渣而产生胃胀。
半夏、枳实、厚朴便是消胀的主力军。
半夏,味辛,性温,归脾、胃、肺经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便记载了它“除腹胀、带下”的功效,能快速让胃内的食物降下去。
但是,由于半夏有毒性,需要炮制后使用,对用量也有要求,大家不要贸然使用。
枳实,有理气宽中、行滞消胀的作用,归脾、胃、大肠经,由此可见,不仅能运转胃气,对脾、大肠的气机也有调理作用。
厚朴,它的形状就是卷曲的,就类似于肠道,作为一种气药,它可以将肠胃中的积滞自上而下的排出。
无论是无形的气机淤滞,还是有形的积食、燥屎,厚朴都可以通。
接着就要说香附、木香、陈皮这三味药,它们都是行气之药。
气,是人体许多工作部门的动力,就像吹气球一样,如果气停滞了,那就容易胀起来。
这三味药便是能畅通脾、胃、肠道之处的气,只有气运行通畅,脾的运化、肠胃的通降才能正常运行。
而剩下的砂仁、豆蔻、藿香,这三味药是除湿之用。
为什么要除湿?
这点在《内经》中就有解释: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,其实就是说,在脾虚时,人体会产生较大的湿气,继而阻碍气机、导致胀满。
砂仁、豆蔻、藿香的除湿方法还很独特,它们都有香气,运用这股香气叫醒脾,让脾工作,再加上前面的健脾药物,能很好地增强脾的运化能力。
总的来说,“香砂养胃颗粒”通过健脾、行气、消胀、除湿的方式,恢复、加强脾胃、肠道的各部门工作,消除胃部的胀满。
对于哪些病适合用这个“香砂养胃颗粒”,我再跟大家总结一下:
第一种,是 有慢性浅表性、萎缩性胃炎的患者 ,这两种病症的典型症状就是胃胀。
第二种,是 糖尿病患者可能并发的一种糖尿病胃轻瘫 ,这类患者主要也是表现出消化功能不佳、经常胃胀。
第三种,是 化疗出现胃胀的患者 ,化疗后,很多患者会刺激胃部出现不良反应,可能有胃胀、恶心、没有食欲的情况,可以使用香砂养胃颗粒进行调理。
可能,有朋友知道“保和丸”也是治疗胃胀,要问 “为什么不用保和丸?”
其实,保和丸是治因积食而成的胃胀,以实证为主,典型的是吃很多。
但是,“香砂养胃颗粒”是治虚证为主,也就是明明没吃多少就胀。
最后,还是要提醒大家, 因为这个方子药效偏温热,是针对舌白、胃寒型胃胀患者的 ,如果舌黄,则是体质火热,并不适合这个方子,会更加适合药性较凉的三九胃泰。
毕竟“民以食为天”,能吃好吃的是幸福的事情,如果因为胃胀难以享受,也是一件憾事。
也希望广大朋友能有一个健康的脾胃,能够享受美食。
关键词: